上一页|1|
/1页

主题:巴铁不安全?非也,安全保障为一切之本

发表于2016-09-19

以其独特造型功能而备受关注的巴铁1号试验车,自启动综合试验以来,便饱受质疑。在短短的时间内,饱尝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有网友指出巴铁从技术、安全上均无法保障,真的是这样吗?一起来了解下。

技术理念并不“科幻”
先来说说“巴铁”的技术问题。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巴铁”的转向问题,但在之前各大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已经发现了答案。报道中提到,从设计技术参数和设计理念来看,巴铁并没有其他车传统意义上的底盘,而是相对独立的轮对系统(转向架),依靠这个装置系统,与导向轮、承载轮衔接配合,就可以完成一定角度内的转向动作。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巴铁依照这种行走模式,也设定了其转弯半径是内道45-50m,这样的设计方案,使得巴铁在能够满足各项限定条件的环境下,顺利地行进并且转弯。
简单来说,巴铁的转弯过程可以理解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苏制公交车,但是巴铁行驶在固定轨道内,所以转向将更为安全可控。
安全保障为一切之本
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安全不达标,功能再好也都直接免谈。这个浅显的道理“巴铁”项目组当然心知肚明。首先在运行模式中,巴铁的最高时速为60Km/h,一般运行时速不会高过这个数值,相对于下部的普通汽车速度应该是慢一些的,这就相当于普通人骑自行车过隧道的感觉,在这种条件下,下部车辆与巴铁碰撞概率是比较低的。为了保证行驶过程中巴铁自身和其他车辆的安全,巴铁设置了雷达扫描系统,如果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偏,离巴铁的“腿”太近,灯就会自动闪亮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此外,整列巴铁设计共计分为4节车厢,首尾两节带独立驾驶室,驾驶室左右两侧各配有一个司机门,每节车厢单侧设有2个乘客门,每节车厢中部单侧设有2部并行的逃生滑梯。无论何种状况,乘客的安全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巴铁”实验持续进行中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佳、最重大突破的发明之一”的“巴铁”,因为8月底合作期限的临近,再次引发关注。8月24日,有媒体记者前往秦皇岛,探访“巴铁1号”试验车。24日,中新网记者实地探访“巴铁”试验现场发现,此前围挡于试验现场周边的黑色遮阳布已经撤下,换上了一米多高的栏杆进行围挡,“巴铁1号”就停在约10米高的顶棚内,路人可以随意在栏杆外侧观看、拍照,但所有参观者均不允许进入栏杆内。“巴铁”试验现场工作人员证实,“巴铁1号”近期测试频繁。对于外界传言,该工作人员称有所耳闻,但目前未接到“巴铁”公司高层和当地官方有关拆除试验现场的通知。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建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铁技术上是可行的。从技术上讲,巴铁本身并不是非常深奥的技术,它都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工艺的整合创新,整体技术上是可行的。 9月1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截止8月31日晚间,位于秦皇岛北戴河区的巴铁试验路线,并未如之前传言的那样到期拆除。澎湃新闻记者从巴铁公司获悉,这一试验路段暂时不会拆除,巴铁在秦皇岛、周口的项目仍在继续推进,而且又签约了新订单。
由此可见,巴铁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的技术和安全也并非网友所描述的那样不堪一击。巴铁是经得起考验的。持续的实验也表明了“巴铁”项目组力求将更为完美的产品送到大众身边的决心。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