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3000年城址不变的长沙,吹响西进号角!

发表于2017-09-23


长沙作为楚国南方的军事重镇,在战国时期就已建有城邑,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楚汉名城”。从长沙的城市建设史上可以看出,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大遗存,长沙是中国唯一城址和城名3000年不变的城市。自战国形成以来,古城城址、城市中心区几千年来都未有移动: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其街巷走向、建筑布局在明清两代稳定成型




那么,湘江以西又是从何年何代开始发展起来,直至形成现在的“城以西为贵”的大势?我们只有追根溯源,厘清长沙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看得清长沙城市向西的内在逻辑,进而抓住未来的投资机遇。

 

976年,“西文东市”格局雏形初成

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创办岳麓书院,成为宋四大书院之一,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从此湘江西岸岳麓山下弦歌不绝,开始形成长沙“西文东市”的格局。然而这时候的河西,仍是乡野之地,和河东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近代。

 

 

1904年长沙开埠,长沙进入近代城市建设时期

1904年,英、日、美、意、德等国相继到长沙开设领事馆,兴建教堂,开办银行、学校和医院,在湘江沿岸建设了日清、太古、怡和码头,在湘江东岸形成新的商业中心。然而,此时的河西仍是不温不火。直至近代,长沙主城仍然在东边。

 

1921年河西进入城市规划视野,定位为文教区

1921年民国时期,长沙市政府出台了第一次城市规划(1921),作为近代史的第一次规划,此次规划对长沙城市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用地布局上,另辟工业区,依托既成城市格局,发展岳麓区为文教区,为以后长沙的城市用地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4~2005年,成为“山水洲城”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位齐平东城

1934年,市区范围持续扩展,这个阶段,河西也迎来重大利好——麓山路全线拉通!形成文教区发展的主骨架。1982年长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83年,先后修复了岳麓书院、麓山寺等著名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地。2005年,再度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保护长沙历史名城风貌特色、保护并发扬山、水、洲、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环境特色。以岳麓山景观带为主的河西岳麓区迎来崭新机遇,成为城市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文教区蝶变成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9年成“西”贵

直到2008年,河西仍然是以岳麓山景观带、历史文物及岳麓书院为主的文教区,范围不大,城市化不高。但从2008年设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起,长沙城市化高度发展,老城由于历史原因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城市骨架亟需扩张,拥有广阔天地的河西,成为城市扩张指向标。岳麓区也从岳麓山往北、往南、往西伸展开来,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2008年6月,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湖南湘江新区前身)正式成立;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

2016年5月,获批为全国首批、湖南唯一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2016年8月18日,湖南湘江新区首次亮相“沪哈周”;

2016年12月1日,湖南湘江新区发布“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梅溪湖火爆、金星北火爆、洋湖火爆、滨江火爆……

只要是河西房产,都是绩优财富股!

……

 

城市向西,已成共识。总结向西的原因,有以下主要的两点:1、地理因素。从古代到近代,河西地处洼地,经常水患,也无桥梁技术征服湘江,进而城市建于城东高处,随着桥梁技术及防汛技术的发展,河西凭借优质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始成为人们居住、工作的不二之选。2、政策导向。作为中国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各项规划对标世界级都市,教育、交通、产业、文化等各方面都领先于东城,她代表了长沙的未来,谁又不想成为未来的主人呢。

 

然而随着洋湖、金星北、滨江新城、梅溪湖土地的透支,项目的售罄,聪明的投资人、购房者早已上车,留给后来者只有望“楼”兴叹。一是房价高企,囊中羞涩;二是可选择范围不多,乏善可陈。

 

然而,大多数购房者、投资者忽略了一个区域,也是被大多数长沙人低估的区域——湘江新区西核心区。产业,这里有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这里有金洲湖国家湿地公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5个谷山那么大);旅游,这里有AAAA景区关山旅游度假区;交通,这里有金州大道、长张高速,未来还有长宁城际;这里还有6000亩山湖大盘东能·西麓郡(关山旅游度假区旁),首付30万起,310—380㎡山湖独栋,将是河西下一个投资、居住的不二之选。

 

 

城市不断向西发展,谁能把握城市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价格洼地前入主,在价值兑现时成为赢家。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申报进入关键期,河西作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这场时代赋予河西的财富机遇,已白纸黑字,你看见了吗?

 


上一页|1|
/1页